東豐縣人民政府
東豐縣武術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百年關東尚武精神的傳承。東豐的武術文化歷史的縱向延伸和現實的橫向發展也使得城鄉武術活動迅速普及。
東豐的傳統武術,受滿清騎射文化影響近400年,根植東豐大地有100多年的歷史,傳承至今,整整一個世紀。 2013年初,東豐縣委直面蓬勃發展的群眾性武術運動,因勢利導,提出了創建武術之鄉的建議。在縣委常委會議上提出:“武術文化是東豐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1世紀的今天,挖掘承揚這個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并在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進步中,重新判斷地域武術文化的價值含量,充分釋放其文化原動力作用,應該是我們提出創建全國武術之鄉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站在尚武圖強、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加社會凝聚力、為百姓謀福祉的高度去抓好創建工作,努力引導創建活動接地氣、合民心、促發展,著力使中華武術文化成為激勵40萬東豐人民建設美麗、富裕、幸福、快樂新東豐的精神豐碑?!?/p>
東豐縣武術協會始建于1984年。2013年,換屆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領導機構。開始,協會內設九個專業分會,分別是吳式太極拳分會、楊氏太極拳分會、陳式太極拳分會、六合拳分會、形意(大成)拳分會、八卦掌分會、八極拳分會、螳螂拳分會、少林拳分會。隨著創鄉工作的深入開展,縣武協加大了對武術資源的開發整合力度,根據全民武術健身的需求,增設了養生氣功分會、太極推手分會、詠春拳分會。創鄉工作的蓬勃發展,不僅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習武健身熱情,紛紛參加習武健身活動,也獲得了社會上其它健身組織的認知,主動參與加盟。于是,武舞分會、武術健身操分會、太極瑜伽分會、跆拳道分會應運而生了。這不僅使武術隊伍得到了擴張,也賦予了武術新的文化藝術內涵,讓武術在全民健身中,更入人們的眼球,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各界群眾加入其中。 為動員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創建活動,在縣四個班子的重視和支持下,縣武術協會組織武術通過學校、社區、鄉鎮、企業、機關、軍營等六個渠道向縱向延伸,向橫向拓展?!拔湫g六進”的路徑選擇,搭建了武術文化振興的大平臺,筑起了武術文化發展的大空間。 隨著武術隊伍的擴張,縣武協專業分會達到了16個,加上所屬的14個鄉鎮分會、9個社區分會,分會總量達到了39個,會員也由換屆伊始的100人左右,發展到目前的2000多人。
兩年來,縣武協經常開展武術展示、交流、比賽、培訓等活動,武術骨干隊伍得到了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共有國家級武術教練員7人,有293人獲得國家武術類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稱號,有1048人取得國家武術段位資格,擁有武術類裁判員36人,其中國家一級裁判員7人。 在東豐,傳統武術依然延續著拜師學藝、收徒傳承的模式。除了吳氏太極拳和梅花螳螂拳的嫡派傳承外,陳式太極拳著名傳人王西安的入室弟子雷軍、潘濤,楊氏太極拳著名傳人崔仲三的入室弟子張崇政,大成拳名家王永祥入室弟子李森,還有遼寧鞍山太極拳名家謝守忠的弟子姜允忠、王萬生、何英等,也都門下有徒,桃李滿園。而他們的弟子、東豐的武術后輩不負眾望,已成為東豐武術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中華武術在這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經東豐幾代武術人的不懈努力,實現了東豐武術拳種多樣化。目前,全縣有門派可循,有代表性人物的武術拳種種類發展到29個,器械類武術也15種之多。其中,吳式太極拳、螳螂拳兩個拳種為嫡派傳承,達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準,正在進行申遺工作。五指八卦掌、魚行拳、圓通拳為稀有的民間傳統武術套路,彌足珍貴。
東豐不是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但已經構建了傳統武術的傳承平臺、群眾武術技藝的展示平臺、武術健身活動的普及平臺、武術優秀人才的培養平臺、武術文化的交流平臺,和諧社會的宣傳平臺。東豐武術為實現《全民健身計劃》,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東豐堪稱中華武術文化的典范傳承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一幅滿載滄桑的畫卷,這是一曲催人奮進的號角?;仨鴸|豐大地,乾坤未老,地靈尚有人杰;撫看鹿苑今夕,山河再造,東豐依然春光。當此古老的“盛京圍場”完成百年嬗變、世紀跨越的歷史節點,一個嶄新的歷史紀元已在這里悄然揭開帷幕!